3月16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召开“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邀请部分致力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组织负责人,共同探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路径。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新华智云、视觉中国、雅昌文化、荣信文化、上海创图、凯时尊龙·旗舰厅、成都音像等组织负责人参加座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凯主持座谈会。
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特别强调了标识的重要性,在重点任务“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中明确: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有助于文化资源科研分类和规范标识;在保障措施“建立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中明确: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广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凯主持座谈会
为有助于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步伐,2022年8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设立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制定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并得到了信息与文献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国际注册组织的授权,具体承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领域的ISLI注册管理业务,奠定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底座”。
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书生介绍标识基地建设思路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书生介绍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他强调,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第一时间要树立“数据保真”理念,扣好文化数字化的第一颗扣子,顺利获得汇集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召开红色基因库建设,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和源泉。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已明确,有助于文化组织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这就为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给予了坚实基础。
对数据进行分类,即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把数据分为六大类别,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等。
对数据进行编目,即依照每个类别专业化知识图谱、分门别类实行编目。
对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即数据的标签化。
对已标注的数据赋码,即为数据分配ISLI码。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标注已成为新兴产业,数据标注师成为热门职业,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在拓展就业渠道、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已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会议现场
高书生指出,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是一项开拓性工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部分组织进行试点。
试点组织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参加座谈会的组织负责人表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国家使命、历史责任,意义重大,对有助于工作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顺利获得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把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管理起来,并开展出强大的算法,有助于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发现、交易、变现。人工智能的快速开展对于盘活文化资源给予了很好的机会,特别是自然语言智能识别技术突破,降低了使用门槛,可以让更多人搜索并使用文化数据。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恰逢其时,并给予了一个很好的协作模式,吸引不同领域的公司参与到大模型的建立,把文化各行业优势串联在一起,大兵团作战,群策群力,为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给予可借鉴可推广的案例。与会负责人表态,举双手赞成参与试点工作,愿意为试点探索贡献力量。
文章转载自“文化产业新视界” 微信公众号,已获授权